截至2024年底,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,累计装机规模达到73.76GW/185.7GWh,全年新增装机42.5GW/107.1GWh,同比增长109.5%。预计到2025年,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攀升至131.3GW,全球储能装机规模预计达到285GWh,同比增长44%。储能系统成本持续下降,2024年系统中标均价同比下跌43%,为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。在此背景下,储能重点企业的战略动向与市场表现尤为引人关注。
一、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,重点企业迎来市场机遇
发布的《2025-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》指出,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在2024年实现跨越式增长,新增装机规模同比增幅超过100%。这种高速增长得益于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,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5%以上。储能重点企业如派能科技在2023年已实现营业收入62.83亿元,同比增长44.52%,归母净利润13.71亿元,同比增长47.26%,显示出优秀的盈利能力。截至2025年11月5日,国电南瑞合同负债达到82.26亿元,同比增长53.67%,国际合同同比增长超200%,体现了储能重点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积极拓展。
二、储能区域分布高度集中,企业布局呈现地域特征
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呈现明显的区域集中特征。华北地区装机占比最高,达30.1%,西北地区占25.4%,华东地区占16.9%。内蒙古、新疆、山东、江苏和宁夏成为装机规模前五的省区,其中内蒙古装机规模达10.23GW/24.39GWh,新疆为8.57GW/28.71GWh。这种区域分布特点与各地新能源资源禀赋和电网需求密切相关,引导储能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布局。从项目规模看,100MW及以上大型储能项目占比达62.3%,表明储能重点企业更倾向于参与大规模储能项目建设。
三、储能应用结构持续优化,电源侧占据主导地位
从应用场景看,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中,电源侧应用占比高达73.5%,规模达98GWh;电网侧占比23.45%;用户侧仅占3.04%。在储能时长分布方面,2-4小时储能系统占主导地位,比例为71.2%,平均储能时长为2.3小时。这种应用结构反映了当前储能主要服务于电力系统调节需求,为储能重点企业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提供了明确方向。全球市场预测显示,2025年大储市场规模将达到205.18GWh,同比增长51%,工商储市场规模为16.63GWh,增长62%,户储市场为21.27GWh,增长14%。
四、储能企业表现分化,资本市场高度关注
储能重点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活跃。截至2025年11月5日,电网ETF当日上涨3.28%,近6月净值上涨73.89%,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达24.48%,最长连涨月数为6个月,连涨期间涨幅达71.45%。派能科技作为家用储能领域的代表企业,2019年全球市场份额已达8.5%,位居全球第三,2023年毛利率为36.09%,净利率为21.84%,展现了储能重点企业的盈利水平。思源电气合同负债28.96亿元,同比增长29.52%,同样反映了储能产业链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。
总体来看,中国新型储能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,装机规模持续扩大,成本不断下降,应用场景日益丰富。储能重点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,在电源侧大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。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,储能产业前景广阔,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行业向更高效、更经济的方向发展。








